刻板印象15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都能吃辣吗?中国十几亿, 一家人可能口味都不一样,怎么会有都能吃辣这一刻板印象呢?也不怪他,由于网络媒体影响,我们在日常语言中,总无意识的表现自己的刻板印象。总把少数人行为归纳到一个群体,这也是人大脑认知的悖论,通过贴标签来认识世界,但又被标签限制。所以,建议所有人不要说"你们××人××"。

西方并不是自古对东方有刻板印象的,恰恰相反,他们曾经无比痴迷地向往过东方世界。到底是从哪个时刻开始,因为怎么样的原因,他们开始对东方有刻板印象……在这种刻板印象中,其实不仅仅只有中国人,而是所有亚裔都无一幸免。 

《油画里的另一个东方:曾经有人如此迷恋过我的这身皮囊》讲的是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一些西方油画里,曾经出现过许多混搭穿着中国服饰的西方女子形象,充满着当时西方世界对神秘东方的好奇与臆想。但是,在稍早一些的时间,甚至与这个时间有重叠的时期,西方世界里也有另一种中国人的形象,如图15-1、15-2,却是肮脏、丑陋、猥琐和卑贱的。而这种形象,与最近热议事件里的视频表现,有种惊人的相似度。

(15-1)米国鼠疫期间的广告传单,形象是一个准备吃老鼠的华人(15-2)1877年感恩节画上,用筷子吃老鼠的华人

(15-3)某品牌广告视频截图

你会发现,一百多年了,如图15-3,华人的形象依然是一个眯眯眼的使用两根棍子吃东西的人。这个问题以中性色彩去看待,属于一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狭隘的,却不一定必然是一种歧视,比如我们会觉得法国人优雅浪漫、非洲人愚昧懒惰,前者法国人听来可能很受用,后者非洲人听来却很刺耳,而将亚裔形象定义为斜吊的眯眯眼,也属于一种刻板印象。

除此之外,还有迥异于西方的饮食习惯。是否正确使用筷子,以及筷子的历史是否悠久,对于刻板印象或歧视而言,关系是不大的。有许多老外笨拙地使用错误的方式拿筷子,并没有人会主动地与歧视联想在一起。更多的引发西方世界歧视的,是一些饮食习惯。早期去往西方世界是来自底层社会的华工,他们大多遭受严苛的剥削,生活条件非常差,所以当时西方世界对于华人的印象是什么都吃,包括前面几张图出现过的吃老鼠。“什么都敢吃”这句我们自己调侃广东人的话在一些解读下其实是有歧视意味的,不仅仅吃老鼠,还包括吃狗肉,以及许多不在西方人食谱里的食材。

一旦生活方式之间存在差异,就难免进行比较,而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西方世界非常容易觉得自己的方式才是高级的。当然每一个差异如果进入深度讨论,会有很大的可议空间,但是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是在更早之前,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并非如此,而是更神秘、更奢华的东方古国。这种积极又充满想象空间的形象,保持了很久,直到西方世界开始崛起,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传递回去更新的也更详细的描述。中国的形象开始崩塌,成为亟待拯救的异教徒世界。彼时国家的衰弱,带来不仅仅只有形象崩塌,还有底层人民生活条件衰退。而当时西方世界正值废奴运动之中,于是来自中国的青壮年补充了这一被剥削的空缺,历史翻到了课本里华工“卖猪仔”的血泪一页。岌岌可危的中华帝国,显然也对这种状况无能为力,更别提保护华工权益。

向外输出的华人大量是底层青壮年,以及极小部分从事特殊职业的女性。当这些人来到西方世界,他们本就恶劣的生活条件遭到了进一步压迫,更是黄赌毒集中出现,于是展示出更为糟糕的中国形象。

(15-4)19世纪华工在加利福尼亚州

如果说这些将中国形象拉低,那么由于华工到来,由于价格低廉,挤压了当地工人的就业空间,如图15-5、15-6,这一切直接将歧视演变成了仇视了。比如米国,就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

IMG_268

(15-5)

IMG_269(15-6)当时反华工的宣传画

米国这些歧视华人的法律在2012年才国会决议通过道歉,但无任何赔偿。从这里不难看出来,歧视华人的阴影并没有被挥散,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从曾经的“猪仔”变成了会掏钱的猪罢了。

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伴随着歧视,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它的特征就像性骚扰,加害者觉得平常或有趣,受害者却感到不悦甚至是恶心。引发争执的总是,我们究竟应该从动机出发还是从感受出发。



参考文献:

曾向红,李琳琳,国际关系中的污名与污名化[J],国际政治科学,2020,5(03)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