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标签无形中的极限

刻板印象:你贴的标签,无形中为某人或某事设置了极限

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中,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雇了一名社会底层的白人司机托尼,从纽约出发踏上了南方进行巡演。然而那个时候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严重,即便是身份高贵、技艺精湛、曾在白宫表演过的谢利也不能幸免。



美国有很多的“日落城镇”,黑人如果进入这些城镇,就必须在日落之前离开,否则他们会被警察逮捕。而“绿皮书”正是一本黑人的出行指南,上面记录了可以接待黑人的餐厅与旅店。



当俩人南下到了一所豪华的庄园时,主人很有礼貌地接待了音乐家一行,但却拒绝让他使用给客人用的洗手间,只让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行程中的最后一场演出也因为不让谢利在餐厅吃饭而取消。



像影片中一样,有一位美国黑人从小便受到来自白人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最令年幼的他不解的是:为什么只有周三的时间才能到本区的公园中游泳?这种歧视一直伴随着他成长,在一次会议中他看着自己的双手喃喃自语:“这黑颜色的皮肤究竟意味着什么?毫无意义么?还是意味着所有?



带着这些困惑,他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研究,并把这些成果写到《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一书中,以便系统性地阐述由社会身份引起的刻板印象。



他是克劳德·M.斯蒂尔,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曾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被授予多所名校的荣誉博士学位,是美国教育学会、国家科学学会、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的成员。



这本《刻板印象》系统性地描述了他整个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给读者呈现了刻板印象到底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什么方法能减少影响。



01什么是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就是对某一个群体持有比较笼统概括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观或者机械地把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而不管对方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



“东北人比较豪爽”、“广东人不能吃辣”、“女性不擅长机械操作”、“女生不擅长学理科”,“女性表达能力强”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刻板印象。



我有两位同事,一位是四川人,一位是广西人。在我们的印象里四川人能吃辣,而广西人喜欢吃清淡一点,然而在这两位同事身上却刚好相反。结果大家都嘲笑四川的同事不能吃辣,觉得广西的同事挺厉害,现在看来,我们都被刻板印象影响而不自知。



在这里需要区别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三个概念,生活中我们常常混用这几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上是有区别的。刻板印象是认知上的判断,偏见是情感上的讨厌,而歧视是行为上的不平等对待。实际上,这三个概念的界限不是很明显,例如偏见就是负面的刻板印象。



有一段调侃非常形象:“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式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和法国艺术的地方。所谓地狱,是一个有着日式房屋、美国政府、英国食物、德国艺术和法国汽车的地方。”。第一句属于刻板印象,第二句就属于偏见了。



刻板印象来源于对某一群体的社会观念,或者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比如前面所提到过的“东北人比较豪爽”、“广东人不能吃辣”,语气比较中性。负面刻板印象就带有一定的偏见,比如说“女生不擅长学理科”等等。



总的来说,刻板印象是一种把概率事件当因果关系,把特殊现象当普遍真理的认知方式,是为了方便个人给某事某物贴标签,减少大脑的思考和判断。



02刻板印象是如何产生的?



产生刻板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如社会观念、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但归根结底都是由社会身份所引起的,如年龄、性别、地域、族裔、职业、性取向、病症等。



李淑萍是一名90后女入殓师,她长得清秀柔弱,让人无法将她与特殊的职业联系在一起。当记者主动和她握手时,她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第一个向我伸手握手的人”。



一部分年轻女性逝者的家属会要求由女入殓师来服务,她的到来为殡仪馆解决了这个难题。然而,尽管李淑萍在工作上干得比较顺利,但在个人婚恋问题上却遇到很多麻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接受她的职业,经商的家庭甚至会觉得找她有点晦气。



是因为这个行业受到歧视了吗?还真不是,绝大多数网友认为入殓师在做善行,心里由衷地感到佩服并给予尊敬,是他们让逝者体面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特殊的身份还是让人不自觉地产生“晦气”的刻板印象,从而对他们敬而远之。



刻板印象产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满足了人们走捷径的心理需求。人们通过给别人“贴标签”的方式,根据过往的经验贴上标签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迅速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这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当你看到开车的女性时,可能会贴上“女司机”的标签并小心避让;当你知道某人是同xing恋时,可能会担心对方有病;当你看到大妈们时就会想起广场舞;当你知道对方是少数民族时就认为对方酒量好。总之,贴标签成为一种思考成本最低的判断方式。



本书中讨论的主要是来自于对美国黑人及对女性刻板印象,所有这些个人无法选择的身份,在某些人眼里似乎也成了原罪,成了被否定、被歧视、被拒绝的理由。



03刻板印象有什么负面影响



作者把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称为“刻板印象风险”,一种由群体身份引致的条件作用,一种真实而又广泛存在的、与当事人的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可能引发对当事人的负面评价和对待的风险。



刻板印象风险会引起情绪上的焦虑,生理上的血压升高,思维上的认知过载



作者开展了一次实验,让白人、黑人高中生参加限时30分钟的高难度测试,其中一组被有意地告知这是一场评估语文能力的测试,另一组则说只是在研究一些通用的解题方法。而黑人学生本来就一直承受着“黑人语文能力不行”的刻板印象。



测试结果正如预期,被告知评估语文能力的组黑人学生成绩明显低于同水平的白人学生,而另一组则相差不大。更有意思的是,原本学习成绩越好的黑人学生受到的影响越大。



这就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表现坐实某种偏见,焦虑情绪的产生导致考试发挥失常,而黑人学霸的压力更大,他们承受刻板印象风险的原因恰恰是来自于他们的信心和实力。



如果情绪上的焦虑自己还能感受得到,那么生理上的血压升高就要隐蔽得多,事实上这就是与焦虑情绪相关的生理反应,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的紧张反应,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思维上的认知过载指的是当受到刻板印象风险的影响时,我们会陷入这种担心而无法自拔,大脑处于一种暴走状态,这些无谓的担心耗费了心智资源,从而无法专注于手头的任务。



刻板印象风险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不仅担心自己受到偏见,也担心被误会对他人有偏见,而这些都会造成无谓的消耗,让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得不尽人意。



04怎样降低刻板印象风险的影响



降低刻板印象风险有两种有效的方法,一种是心理干预,另一种是学会拉近距离。



在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终身成长》中讲述了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概念。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和智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提升,而固定型思维认为是不可改变的。



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个人想要突破自我获得成长,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心理干预方式,它能提升对负面刻板印象的抗性,正如尼采的经典语录:“凡是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另一种方式是学会拉近距离,利用“学习导向”与他人沟通交流,互相建立信任感,从而减少彼此因误会带来的刻板印象风险。



这种方式来自于作者的一次实验,他告诉被测试的白人学生,等一会儿将和两名黑人学生一起讨论比较敏感的种族形象定性话题,让白人学生摆好3张椅子并坐下来等待,而实验者则偷偷观察白人学生是怎样摆椅子的。



毫无例外地,白人学生们因为怕坐实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而担忧,因此都是把两张椅子摆在一起,自己则坐得远远的,作者称之为社交距离。有意思的是,无论白人学生是不是对黑人有偏见,都会选择同样的距离。



因此作者建议以“学习导向”与他人交流,也就是把每一次讨论当做学习的机会,学会如何与他人探讨敏感的话题。当不同背景的人以学习为目的交流时,就容易化解原本紧张的气氛,沟通中的失误也不会被过度解读。



事实上,刻板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它仍然会悄无声息地在生活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我们无力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所能做的就是识别并尽量避免受它的影响。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你带着刻板印象去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仅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同时也禁锢了自己的思维。

正如《无限可能》中所说的:“当你给某人或某事贴标签时,你便在无形中为某人或某事设置了极限,那个标签就是你设置的极限”。

原作者:老王闲谭

原文链接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