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概述

什么叫刻板印象

概述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象“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例子

刻板印象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蛋;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和杀人时,你会感到吃惊,或一个你认为十分老实的人突然干了坏事,进了班房,你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们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和酸的,等等。

特征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

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3.如何理解刻板印象

阿希和安德森都发现,固有的人格理论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共享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 特定团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都会从关于一个人的已知事实中做出相似的推断。这种理论可以看做刻 板印象的基础:对一个社会群体的人格特征所形成的共同信条(或社会地图)。

.当群体成员显而易见(性别或种族划分)或与众不同(残疾或太高)时,我们经常根据刻板形 成印象——如果要忽视或改变一向具有的刻板信息,除非我们受到足够的驱动或拥有可以这样做的 认知资源,否则不可能。刻板会导致我们纯粹以某人是其所在群体的成员这一基础出发,而对其他 人做出错误假设(比如,所有妇女都是拙劣的驾驶员,所有黑人男子都有暴力倾向,所有残疾人都 是低能)。

换句话说,刻板会使我们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产生偏见。

4.什么叫社会刻板现象

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人们在头脑中已存在着关于与该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并把这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这个人的依据,从而产生偏见的认识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刻板效应,又称为社会刻板现象,举例的话刻舟求剑的故事你肯定知道。

这则故事听起来很荒诞可笑,但在现实中,我们稍不留意,便会做出与这个楚国人一模一样的刻板求剑的行为。例如,在认知上海某一个人时便会按照上海人精明、聪明的类型及特征去判断他,在认知某一教师时便会按照教师知识渊博、为人师表等类型特征去判断他。

这种现象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而且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的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

5.什么是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在对人的知觉中,人们必须找到一个不同的角色通常的共同特点以方便认识判断。

当人们下“他不象男人”或“她象假小子”这类判断时,用来衡量什么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男性或女性。 在大多数文化中,人的性别角色定型观念是相同的,如中国的“男强女弱”,日本的“男人是棵树,妇女是根藤“等报表将反映像所有相同的性别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克兰兹等人曾对美国人的性别刻板印象作过调查,与会者一致认为,结果是一个男性化的特征:强烈的攻击性、强烈的独立性、支配感强、竞争心强、冒险精神强、自信心强、抱负宏大……;女性的特点是:喜欢聊天、雅淑温柔、文静、对安全有强烈的需要、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毫无疑问,有很多这样的社会成见很多 … 社会以此为准则去要求每个个体,个人的基础上,自我约束,这种使用 最终形成了共有的性别角色特征。

6.如何尽量去除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实质上,晕轮效应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评估者在员工绩效评估过程中,把员工绩效中的某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用员工的某个特性去推断其其他特性,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以偏概全的评估偏误。 当被考核者是那些对考核者表现特别友好或特别不友好时,晕轮效应是最容易发生的。

注意“投射倾向” 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总是从恶意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这是“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人猜疑心重。

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表明,人对他人的知觉包含着自己的东西,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常常也在反映着自己、而这种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觉的。

如果你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 注意“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 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

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

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往往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问题的严重性又恰恰在于,一般说来,先得到的信息总是影响着对于以后信息的解释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

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这就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温床”了、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非常重要。 注意“刻板印象” 注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

比如,提起教师便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总和“唯利是图”挂起钩来,等等。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类,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

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本人的事实,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 因此,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可以说是有不解之缘的,是导致失真的一个“误区”。

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避免“以貌取人” 避免“以貌取人”。

一项心理实验中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 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向72个人调查,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

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人认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

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5 避免“循环证实”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

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 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

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